保 健 篇
艾草(艾叶)的功效作用与健康美容护肤护理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1 22:14:26  点击量:

艾叶又称艾草,

功效:


         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传统用艾叶来洗浴、止痒、去痱、去湿疹、香体、防蚊、辟秽、预防瘟疫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民间至今仍流传有“家有三艾,郎中不用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谚语,《名医别录》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虫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

    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

作用:

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药用特性: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
 
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和增强免疫能力;
 
镇静及抗过敏作用
 
护肝利胆、解热镇静等广泛作用。

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拓宽,艾叶的用途越来越广。


1.治疗各种炎症


慢性支气管炎:可用艾叶油胶丸,每次2丸,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可连服2-4个疗程,对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有很好疗效。亦可用鲜艾叶 1000g,洗净切碎,放入4000ml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浓缩为3000ml。每次服40ml,每日3次,对慢性支气管炎咳痰、气喘、肢冷、舌淡者,能有效缓解症状。


2.治疗月经不调


经期延长
:白术、当归、茯神、炒枣仁、桂圆肉、乌贼骨各10g,远志、甘草、木香、艾叶炭、棕榈炭各6g,黄芪15g,人参3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对气虚型经期延长疗效佳良。


不孕症:用艾叶与其它药物配合制成食疗药膳,治疗因脾肾阳虚所致的不孕症,有较好疗效。用法:取鹌鹑2只,去毛和内脏,阿胶、菟丝子、鹿角胶各15g,人参、川芎各10g,艾叶30g。先将菟丝子、艾叶、川芎、人参水煎去渣取汁250ml,后将鹌鹑和药汁放蒸碗内,隔水炖烂熟,趁热兑入阿胶、鹿角胶吃肉喝汤。


3.针灸


有灸百病之说,

面瘫:将干艾叶搓成花生米大的绒团,取2分硬币大生姜8片,用针在姜片中心穿孔数个,上置艾柱,先灸下关学x,然后由下关至颊车学x反复移动。移动时姜片不能离开皮肤每片隔姜灸3壮为宜。灸之皮肤温润红热,患者能忍耐为宜。每日灸1次,7日为1个疗程 (口歪斜向左侧,则灸右侧;反之,灸左侧)。
减肥:操作方法,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分别靠近关元、丰隆两学x位,熏学x10分钟左右,至局部发红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3~5个疗程能起到有效的减肥效果。

.其他


驱蚊辟秽等作用,

艾叶浴:取新鲜艾叶30-50g,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

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眠、温经的功效。

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的疗程。
 

 

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中文学名: 艾叶
别称: 艾、艾蒿、家艾大艾叶、杜艾叶、萎蒿、艾叶
界: 植物界
科: 菊科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简介

  【草药名】:艾叶
 
  【别名】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
 

艾叶

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陈艾、灰草、大艾叶、杜艾叶、萎蒿、陈艾。
 
  【英 文 名】rgy Wormwood Leaf
 
  【拉 丁 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内容介绍】艾叶 (《本草经集注》)
 
  【主治】 吐血;衄血;吃力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带下;湿疹;疥癣;痔疮;痈疡
 
  【生态环境】生于荒地林缘。
 

来源

  该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考证

1.《本草经集注》

  艾叶

2.《名医别录》

  艾叶,生田野。三月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
 

艾叶

3.《本草图经》

  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

4.《纲目》

  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丫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疼。
 

制法

  醋艾炭(艾叶炭):取净艾叶,在锅内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喷米醋,拌匀后取出稍筛;也可喷洒清水扑灭火星,取出晾干,防止复燃。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性状

  该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
 

艾叶

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鉴别

  该品粉末绿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字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臂不等长,柄2~4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曲,常断落。腺毛表面观鞋底形,由 4、6 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贮藏

  阴干后,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备注

  1.该品捣烂如绒,制成艾卷、艾柱,可做灸法之用。
 
  2.口服大量艾叶制剂后,约半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引起),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由于神经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孕妇甚至流产。亦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而致中毒性黄疸和肝炎。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觉等后遗症。慢性中毒者则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等症状出现。
 
  3.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肠道,用骨炭粉吸收,并置病人于安静及光线较暗之房内,避免外来刺激,给予镇静剂,保护肝脏机能,以及其他一般内科常规对症治疗。
 

植物形态

 

艾叶植物原生态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
 
  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1]
 
  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长圆形。
 
  花期7~10月。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采集

  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药材

  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
 

干艾叶

,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
 
  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质柔软。
 
  气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药典质量标准

  拼音名:Aiye
 
  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书页号:2005年版一部-61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 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脱皮。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炮制

  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
 

艾绒

 
  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
 
  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
 
  (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
 

医书记载

  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
 
  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
 
  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性味

  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

  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
 
  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
 
  汁又杀蛔虫
 
  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
 
  长服止冷痢。
 
  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
 
  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药膳食疗

  艾草又名香艾、蕲艾、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现正是艾草上市的时候,艾草可做艾糍点心,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
 
  民间吃法:煮粥或煎汤。可加入1-2两,调味。
 
  艾叶饺子
 
  
 
  做法:1、艾叶300克,切碎;葱、豆芽、豆腐适量切碎。2、将以上材料拌匀,用盐、味精调味成馅。3、用面皮包馅成饺子形状,入锅中蒸熟或水煮均可 。
 
  作用:增进食欲。
 
  艾叶煎鸡蛋
 
  
做法:艾叶洗净后剁碎,加入鸡蛋搅匀,加入盐、胡椒粉,锅热加油,煎熟即可。
 
  作用:令人开胃。
 
  艾叶肉圆
 
  
 做法:把肉和艾叶分别剁碎后加入适量盐、姜、味精、花生油、生粉、鸡蛋拌匀,然后用常法加工成肉圆或肉饼。或煮、或煎、或蒸均可。
 
  作用:暖胃。
 
  艾叶水糕
 
  
 做法:取艾叶、粘米、糯米、沙糖各适量。先将艾叶阴干,然后粘米或糯米一起浸泡2小时,用打浆机磨成米浆;沙糖煮溶米浆煮成糊状,入铜盆蒸60分钟,冷却后切件。
 
  艾叶蒜汤
 
  
 做法:大蒜50克,生荷叶20克,生艾叶20克,生侧柏叶20克鲜生地20克,将各种材料混合一起捣成泥,以水煎服,可平逆气、止血。
 
  艾叶红糖水
 
  
 做法:生姜5片,大枣5枚,艾叶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作用:用于痛经。
 
  姜艾鸡蛋
 
  
 做法:生姜15克,艾叶10克,鸡蛋2个,加水适量煮熟后,蛋去壳放入再煮,饮汁吃蛋。
 
  作用:用于月经过多。
 

宜忌

  阴虚血热者慎用。
 
  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选方

  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③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六钱。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④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
 
  ⑤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⑧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⑨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养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肃、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⑿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肘后方》)
 
  ⒀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杨诚经验方》)
 
  ⒁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纲目》)
 
  ⒂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
 
  ⒃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许国桢《御药院方》)
 
  ⒃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肝炎取艾叶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克,每日肌注4毫升,总疗程1~2个月。
 
  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保肝药物。
 
  治疗123例,其中迁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显效19例,好转6例;肝硬化15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92%。
 
  ②治疗肺结核喘息症用10%艾叶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时服用。
 
  临床观察37例,均同时内服异烟肼,3例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疗,一般服艾叶液1~1.5月。
 
  31例经过上述治疗,气短及咳嗽减轻,喘鸣消失,痰量显著减少,肺部干、湿性罗音减少或消失;其余6例疗效较差或无效。
 
  经验证明,以对肺部无严重纤维增生或肺气种存在者效果较佳。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干艾1斤或鲜艾2斤,洗净、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得滤液3000毫升,加适量调味剂及防腐剂。
 
  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
 
  或制成注射剂,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
 
  治疗154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21例,好转81例,无效46例。
 
  或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3~4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
 
  治疗138例,一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显效者占46.37%。
 
  还有每日用艾叶2两(干品),红糖5钱,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1周为一疗程。
 
  治疗484例,有效率76.1%。
 
  ④治疗急性菌痢用20%艾叶煎剂,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观察21例,均获治愈,平均住院5.5天。
 
  治疗过程中同时补充维生素乙、丙,个别病例给予输液。
 
  ⑤治疗间日疟取干艾叶0.5~1两,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过滤,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
 
  经治疗53例,控制症状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须现制现用,每日用1两的疗效较好。
 
  ⑥治疗钩蚴皮炎 在局部钩蚴感染24小时内,取直径1.5厘米的艾绒卷,熏烫钩蚴感染部。
 
  对于皮疹多而范围广的皮炎,将患部皮肤分区逐一熏烫5分钟。
 
  治疗106例,痒感消失者77例,仍有痒感者28例,奇痒者1例。
 
  患者一般于晚间艾熏后,即痒止入睡,次晨痒感消失。
 
  对照组60例未加治疗,痒感持续时间短则3~4天,长则5~6天,少数皮炎进展为红肿、水泡戒因抓破而溃烂。
 
  治疗组呼吸道症状(气急、咳嗽)的出现率为1.88%,对照组为14%。
 
  ⑦治疗妇女白带取艾叶5%煎汤去渣,鸡蛋2个放入汤内煮后吃蛋喝汤,连服5天。
 
  ⑧治疗寻常疣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
 
  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艾含挥发油,为多成分混合物, 经分离鉴定的有:萜品烯醇-4(Terpinenol-4)、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蒿醇(Artemisia alcohol)、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ae)、龙脑(冰片 Borneol)、桉油素(Cineol,Eucalyptol)以及水芹烯(Phellandrene)、毕澄茄烯(Cadinene)、侧柏醇(Thujyl alcohol)等.

抗菌作用

  1.1.艾叶在体外对炭疽杆菌、α-溶血链球菌、B-溶血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

艾叶

肺类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杆菌等10种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艾叶油4×10(-3)浓度(试管法),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抑菌作用。以野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可用于室内消毒,苍术或菖蒲及雄黄或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烟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人型H37RV)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著;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
 
  1.2.以小野艾叶烟熏,对于多种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小野艾水浸剂及煎剂,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3.野艾的水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真菌作用

  艾叶煎液对皮癣真菌的抑菌作用最为微弱(黄连、黄芩等煎液相比较),在15%浓度时堇色毛癣菌,开始呈抑制,30%浓度时除絮状表皮癣菌、足跖毛癣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发育外,其它为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狗山芽胞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均停止发育。曹红烈等亦证明艾叶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孙迅又测定艾叶烟熏法对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同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狗小芽胞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申克氏胞于丝菌、斐氏酿母菌等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抗菌作用

平喘作用

  3.1.艾叶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也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引起的气管收缩现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叶油0.5ml/kg灌胃对乙酰胆碱-组胺混合液喷雾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艾叶油2×10(-4)ml/kg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收缩。艾叶油加吐温-80制成的混悬液能抑制肺组织释放慢反应物质(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应物质的作用,并能抑制肺组织和气管平滑肌释放慢反应物质;豚鼠以艾叶油一次灌胃后,肺组织内慢反应物质含量降低不明显。1981年有人从艾叶平喘作用较强的中沸点油中分离得到二个平喘作用较强的单体,即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苇醇;动物实验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叶油强。艾叶油中分离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mg/kg灌胃或喷雾给药,α-萜品烯醇80-120mg/kg灌胃,均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哮喘,另两成分反式香苇醇(TCMLIBanscarveol)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也显示有平喘作用。1%α-萜品烯醇吸入,对组胺引发的豚鼠气喘有抑制作用,并可对抗卵白蛋白致敏、攻击引起的豚鼠肺机械功能的改变。
 
  3.2.野艾浸剂对豚鼠支气管有舒张作用

利胆作用

  取艾叶油胶囊,用2%叶温配成混悬液(每1ml含艾叶油75μl)。大鼠0.8ml/100g和0.3ml/100g十二指肠注射给药,分别为艾叶油一组和二组。阳性对照组用去氢胆酸(DHC),每片0.25g,配成20%混悬液,0.3ml/100g,十二脂肠给药。四氯化碳中毒组:用四氯化碳1ml/kg灌胃1次,中毒24小时作利胆实验,用艾叶油0.3ml/100g十二指肠给药。对照组用2%吐温0.3ml/100g十二指肠给药。小白鼠分3组,艾叶油组,0.2ml/10g十二指肠给药。去氢胆酸组,5%去氢胆酸0.2ml/10g十二指肠给药。生理盐水组,0.2ml/10g十二指肠给药。实验结果:艾叶油混悬液0.8ml/100g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91.5%,给药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0.3ml/100g组使正常大鼠胆汁流最增加89%,药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去氢胆酸组使大胆汁流量增加83.2%;四氯化碳中毒组大鼠胆汁流量也有明显增加,正常大鼠比,利胆作用减弱,维持时间短;2%吐温对胆汁流量无明显影响。艾叶油对小鼠也有明显的利胆作用,使其胆汁流量增加26%。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艾叶中β-谷甾醇和5,7-二羟-6,3',4',-三甲氧基黄酮,它们对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显著作用。温瑞兴等研究了艾叶的炮制方法。不同产地的艾叶及其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艾叶的不同炮制品对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各异。炮制方法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不同方法的炮制产品其实验结果有很大差别。炒炭醋炒焦的效果较差;炒焦、醋炒炭生艾叶对血小板聚集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3个剂量水平上都能极其明显地抑制血小板聚集(p<0.001)。安国艾叶几种不同溶剂提取物中,以醇提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为突出,其它两种溶剂(乙酸乙酯、氯仿)提取物也有抑制作用,但不及醇提物效果好。3种不同产地的艾叶醇提水溶部位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p<0.001)。这两个剂量的效果优于其它两种艾叶。在136mg/ml剂量时,3种艾叶的差异不明显。从艾叶中提取出的两种成分,β-谷甾醇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均对血小板聚集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然而,这两种有效成分相比,β-谷甾醇的作用在0.7、1.35mg/ml剂量时均极其明显地优于后者(p<0.001)。

止血作用

  艾叶水浸液给兔灌胃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但亦有认为艾叶的止血作用未能证实。艾叶为临床上常用止血药,温经止血常炒炭用,药理实验初步证明:艾叶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张学兰等对其止血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由实验结果可见,烘品2-5及炒炭品100%水煎液均可明显缩短实验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时间,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以烘品2(180℃、10分钟)、烘品3(180℃、20分钟)和烘品4(200℃、10分钟)止血作用最为明显,生品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样品组则无明显止血作用。建议艾叶制炭可改用烘法,以18℃烘10-20分钟及200℃烘10分钟,成品外表焦褐色为佳。

对胃肠道及子宫的作用

  野艾煎剂可兴奋家兔离体子宫,产生强直性收缩。粗制浸膏对豚鼠离体子宫亦有明显兴奋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对离体兔肠在大量时有抑制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小野艾水浸液对离体蛙心在大量时有抑制作用。从克里米亚的艾蒿Artemisiataurica分离出来的Tauremizin(是一种倍半萜烯内酯),对离体蛙心、猫心和在位猫心均能增强其收缩力,对猫心并能减慢心率,使冠脉血流量增加,有拟肾上腺素的作用

抗过敏作用

  艾叶油0.5ml/kg灌胃,对卵白蛋白引起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有对抗作用,可降低死亡率。

其它作用

  大桥秀治报告艾叶主要因其含鞣质,可使因温刺法发热的家兔的体温下降。但其作用剂量已近致死量,故不能作为解热药使用。用小白鼠耳部涂巴豆油引起炎症模型,用艾叶挥发油给小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0.0125g,均有抗炎效果,有效率为57.8%及75.O%;p值均小于0.001。艾叶油亦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小野艾水浸液对兔耳血管灌流时几无影响,给小鼠腹腔或静脉注射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Lochett氏法)。大鼠内服有显著利尿作用,毒性中等,可用于临床。
 

营养知识

  艾叶知识介绍: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艾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荒野、草地、林缘。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5至7月花尚未开、叶正茂盛时,采叶阴干。
 
  艾叶多皱缩,有短柄,完整叶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以叶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艾叶营养分析:
 
  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艾叶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分为艾叶、醋艾叶、醋艾叶炭、艾叶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醋艾叶、醋艾叶炭密闭,置阴凉干燥处。艾叶适合人群:
 
  阴虚血热者慎服。艾叶食疗作用
 
  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脾、肝、肾经;芳香温散,可升可降
 
  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心腹冷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泄泻久痢,带下,湿疹,疥癣,痈肿,痔疮。灸治百病。
 
  艾叶做法指导:
 
  1. 冲任虚寒,月经不调,小腹冷若冰霜痛,日久不孕者,可香附、吴茱萸、当归、肉桂等配伍,以散寒止痛,养血调经。
 
  2. 产后感寒腹痛或老人脐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于脐部。
 
  3. 寒湿泻痢不止者,可干姜同煎。
 
  4. 若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者,则须黄连、木香、肉豆蔻等同用,以清热行气止痛。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近世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 
 
  2.朱震亨:艾,生寒熟温,生捣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温,不言其热。其性入火灸,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 
 
  3.《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滞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燥,是谁之咎欤?于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著奇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4.《本草汇言》: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醒一切沉涸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瘰疬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 
 
  5.《本草正》: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6.《本草正义》: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别录》以冠主治之前,其作煎以下,则汤液之治疗也。止吐血者宜生用,取其辛开以疏经络之壅,然温升之性,必上溢之症不合,古人有四生丸之制,以柏叶、荷叶、生地之清肃下降者为主,而反佐以艾叶之辛温,欲其同气相求,易于桴应,非艾之一味可以止上升之吐衄也。其止下利,则以里寒泄泻而言,辛温升举,固其所宜。下部gu疮,则湿热生虫之恙,苦温燥湿,又能杀虫,是其专职。妇人下血,则中气虚寒,下焦无摄纳之权,以致血行失道,无故妄下,《金匮》胶艾汤温经升举,固阴和阳,是其正治,非血热妄行之下血也。生肌肉者,虚羸之人,血少形癯,得此以温养之,则气血旺而肌自丰;亦有溃疡气血两虚,阳和不运,则新肌不长,艾能温煦以和脉络,而肌肉易长,若热多烁液者,非其治也。 
 
  7.《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8.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9.《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10.《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11.《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12.《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13.《珍珠囊》:温胃。 
 
  14.《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15.《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16.《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荫。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3-4月挖掘株丛,分株栽种,按行株距33cm×33cm开穴,每穴栽3-4株,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可结合收获后进行,一般在5、7、9月,施肥以人畜粪肥为主。栽培3-4年后,老株要重新栽种。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上一遍:父母必读之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 ! 下一遍:薰衣草功能效用和健康美容护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