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黄连功效作用简介】

一颗针又名黄连、三颗针、刺榴根等,其功效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口疮、咽喉肿痛、急性湿疹、烫伤等疾病,是身边必备的养生药材之一,在日常的保健生活中应该注意运用。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主湿热泄泻;痢疾;胃热疼痛;目赤肿痛;口疮;咽喉肿痛;急性湿疹;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0g。外用:适量,煎水洗眼。

  【别号】子檗、刺檗、山石榴、刺木仔根、大刺根。

  【原状态】分枝多,枝条开展,节间长1-1.5cm,幼枝淡红带绿色,老枝暗红色。刺日常单一,很少为3分叉,刺长5-18mm。叶日常8片簇生;柄长2-10mm;叶片转变很大,倒卵形至匙状长圆形,长0.5-3cm,宽3-15mm,先端钝尖或圆形,底部下延成短柄一缘,上面暗绿色,下面带灰绿色,网脉不显着。花2-5朵簇生状摆列成伞形花序,罕见单花;萼片6,呈花瓣状;花瓣6,倒卵形,先端钝圆或微缺,底部有1对长圆形腺体;雄蕊6,花药瓣裂,药隔先端平截;子房长圆形,柱头头状扁平,无花柱,内含胚珠2枚。浆果长圆形,熟时鲜红色或紫红色。种子2,倒卵形,概况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7-10月。

黄连的功效:

  《 本经》云: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作用:

1、抗溃疡
   对吲哚辛所致大鼠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作用强度与西米替丁相当。
2、抑制胃酸分泌
   可明显减少胃液分泌量,P<0.01; 作用强度与西米替丁相当。
3、保护胃粘膜
   明显抗盐酸乙醇氢化钠、阿司匹林等所致大鼠急性为粘膜损伤。
4、抗炎镇痛
   用热板法、扭体法试验,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5、抑菌
   对金葡、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作用较弱。

黄连的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尤长于清中焦之热,治疗由于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 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或配黄芩 干姜 半夏 如半夏泻心汤。配石膏,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
2、湿热泻痢 本品为治疗泻痢的要药,单用有效。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于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5、消渴 善清胃火可用于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消渴丸。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
 

黄连的功效

  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又名川连、味连、鸡爪黄连。以根状茎入药。因其根如连珠而色黄,故名。主要产于中国四川、湖北、陕西等省。以四川栽培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80%,销全国各地,并有出口。黄连是国家保护植物。

  株高15-25厘米。根状茎黄色,常分枝成簇生状,形如鸡爪,节多而密,生多数须很。复叶基生,叶片卵状三角形,3-5全裂,裂片再作羽状深裂。春季开黄绿色花,2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8朵。春末夏初结果。种子长椭圆形,褐色。

  根状茎用作中药时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可治时行热毒、高热烦躁、泄泻痢疾、口疮、痈疽疔毒等症。药理试验证明,有抑菌及抗病毒、抗原虫作用,并能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另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等成分。

  同属中尚有三角叶黄连,又名雅连、峨媚连,主产于四川;云南黄连又名云连,主产于云南。其根状茎也供药用。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 2007-2010 www.hmsw8868.com ALLRIGHTS RESERVED | EMAIL:442752336@qq.com